爸爸生前買的壽險,死後子女竟要繳137萬遺產稅!國稅局曝忽略1細節,照樣計入遺產課稅

2025-06-27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👧👧👧【爸爸生前買的壽險,死後子女竟要繳137萬遺產稅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國稅局曝忽略1細節,照樣計入遺產課稅】👧👧👧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5.6.12    作者:廖嘉紅
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🌷       專家表示,民眾購買基金和ETF相關類型的保險都要課遺產稅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不會因為穿上「保險」的外衣,投資帳戶的價值就能免稅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別以為披著「保險」外衣,投資帳戶就能躲過遺產稅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基金和ETF要課稅,保單的投資收益也逃不了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🌷 一 、 爸爸留下三張保單,卻引來一張百萬稅單: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陳爸爸是一位愛家成癡的父親,晚年財務無虞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心中最大的牽掛,就是希望兒子們在自己走後也能安心過日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他聽從理財專員建議,在70多歲那年,一口氣躉繳了800萬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買了3張「投資型壽險保單」,受益人分別填上了兩個兒子的名字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當時對方說:「這類保單的保險金可以指定給受益人,而且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未必需要課遺產稅,還可以順便理財增值,一舉兩得!」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幾年後,陳爸離世,孩子們在辦理遺產稅申報時,依照保單設計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將3張人壽保單報為「不計入遺產總額」,總金額高達1600多萬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兩兄弟心想:爸好有遠見,這筆錢可以不用被課稅,真是太好了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但沒想到,幾個月後國稅局來函指出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其中兩張B公司的「投資型壽險帳戶價值」超過760萬元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「應該列入遺產總額課稅」,因此追加遺產稅金額超過137萬元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🌷 二 、國稅局怎麼說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國稅局並不是針對「保單」這個名目課稅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而是依據「#實質課稅原則」來看這筆錢的性質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他們拆開保單的內容來看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有一部分是「壽險保障」:這是固定的保額,

            依《遺產及贈與稅法》第16條第9款,可以不列入遺產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但另一部分是「投資帳戶的價值」:這是市場操作後產生的獲利,

              被認為是「財產性質」,應列入遺產課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國稅局指出:「這些保單實際上是以保險為名、投資為實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若這筆投資收益能直接在被保險人死亡時轉給下一代,卻完全不課稅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那就違背了公平原則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國稅局指出:「這些保單實際上是以保險為名、投資為實。

           若這筆投資收益能直接在被保險人死亡時轉給下一代,卻完全不課稅,

           那就違背了公平原則。」基金和ETF都要課遺產稅,不會因為穿上「保險」的外衣,

           投資帳戶的價值就能免稅,這違反了實質課稅的公平原則。

 

       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🌷 三、小知識補充:什麼是「投資型壽險」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.投資型壽險其實是兩個功能合一的商品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.壽險保障 -有固定的保額,死亡時給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3.投資帳戶 -保費會放進「分離帳戶」操作基金,盈虧自負 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🌷  四、結局怎麼了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兩兄弟的復查申請最終被駁回,國稅局仍堅持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那筆來自投資帳戶的金額,本質上是財產轉移,不能用「壽險」名義避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他們只好補繳了137萬的遺產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🌷    R姐專業提醒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很多高資產家庭都以為:只要買保險就可以節稅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但真相是:是「保障型壽險」才有機會合法節稅,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「投資型保單」如果主要是投資帳戶,就容易踩到稅法紅線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: R姐   廖嘉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🎀   資料來源: 風傳媒 網站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https://www.storm.mg/article/110451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