欠稅人小心!信託財產也逃不過國稅局的法拍

2024-12-13
👧👧👧【欠稅人小心!信託財產也逃不過國稅局的法拍】👧👧👧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 R姐財富方舟-廖嘉紅

黃先生在101至103年間少報了稅款,被國稅局查獲,補稅加罰款1,800多萬元。

他聽說:信託財產不得被強制執行。於是黃先生在104年3月把不動產信託給了他的母親。

然而,由於黃先生沒有按時繳納稅款,國稅局開始對他的財產進行強制執行,但直到113年2月,

   他還欠1,400多萬元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國稅局終於發現,黃先生以信託方式隱藏資產來逃避稅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為了保護債權,國稅局在113年3月向法院提起訴訟,確認黃先生和

          B君之間的信託契約無效,並申請假處分以防止黃先生在訴訟期間處分這些財產。

     

法院批准了假處分後,國稅局立即查封了信託的不動產。還沒走到法拍程序,

             感受到壓力的黃先生,就聯繫國稅局,繳清了所欠的稅金與罰款。

            🌷 正確的使用信託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黃先生是為了保障母親的老年生活,在欠稅前幾年就已經將不動產信託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給母親,供母親居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那麼根據《信託法》第12條第1項的規定:「信託財產原則上不得被強制執行。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這是因為信託財產的所有權已經轉移給受託人,並且受託人依據信託目的和

              契約管理和處分該財產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即使黃先生欠稅或欠債也不能強制執行拍賣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🌷  但有3種例外情況:

              👩1. 信託前存在於該財產的權利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例如,在信託前因向銀行借款,不動產設定的抵押權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因是在信託設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且具有法律效力,信託契約不能改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或取消在信託設立之前已經存在的合法權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因此,未準時還款,銀行仍可對該財產進行強制執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👩2. 因處理信託事務所生的權利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管理和運營信託財產的過程中,可能會產生一些必要的費用和稅捐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例如地價稅、房屋稅或其他相關費用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這些費用未能及時繳納,相關機構有權對信託財產進行強制執行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以確保這些費用得到支付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👩3. 其他法律另有規定:某些特定法律條款可能會規定信託財產可以被強制執行。

          🌷  關鍵點 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👩    信託設立的時間點:信託設立的時間點非常重要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是在欠稅或欠債之前設立的信託,且信託目的是合法的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則信託財產受到法律保護,不得被強制執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👩 信託的合法性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信託必須是出於合法目的,不能用來規避債務或稅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信託被認定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,則該信託契約無效,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信託財產仍可被強制執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如果債務人故意利用信託來逃避債務,債權人錯稅捐機關

           可以依據《信託法》第6條第1項,向法院聲請撤銷該信託行為,保全債務與稅收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文由《R姐財富方舟-廖嘉紅》授權轉載,原文請點此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R姐財富方舟-廖嘉紅:粉絲專頁

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🎀   料來源: 文章出處 / 經濟日報 網站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12040/8329359